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学者对包豪斯的主动译介与认知
【出 处】:
【作 者】:周予希 哥特·格鲁宁
【摘 要】20世纪30至40年代,伴随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传入,中国本土的青年建筑学者率先、主动地将包豪斯纳入研究之中——从简单的描述到对包豪斯教育体系与实践的评述,认知由浅入深,并受到同期日本相关研究的显著影响。在建筑领域,实践层面的设计创作和教育探索以及基于文本层面的译介工作共同积极推动了包豪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相关热词搜索:设计艺术; 包豪斯; 近代中国; 建筑学者; 设计文献;
上一篇:关于设计教育游离于艺术的反思
下一篇:视觉考古与中国绘画史的重写——评柯律格《中国绘画及其观众》